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是否都必须有发票呢?这一争议一直困扰着税企双方,发票似乎成了管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唯一法宝,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可见,税法并未规定所得税扣除项目必须取得正式发票。那么,哪些项目没有发票依然可以扣除呢?笔者为大家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3)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应提供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涉及责任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的说明,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4)投资损失应提供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包括被投资企业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被投资单位营业执照文件,政府有关部门对被投资单位的行政处理决定文件,被投资企业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和调整了共计314项行政审批项目,而企业在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财产损失审批就包含在内。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相关处理时,无须再报税务局审批。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税前扣除应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接受赠与方应将接受赠与的不动产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接受捐赠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八项所称接受捐赠收入,是指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接受捐赠收入,按照实际收到捐赠资产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在计税价格的确认上,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并按规定计提折旧。
(2)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3)未竣工结算但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暂估价值计提折旧;
(4)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
(5)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以上五点要求进行账务处理即可,无需取得相关发票。
支付给境外企业的劳务费用
涉及的劳务行为全部发生在境外,则不需要在中国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因此不需要正式发票。企业凭借境外企业开具的账单、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支付外汇证明、合同等可税前扣除